2022年,面对新冠疫情反复冲击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、各类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严峻形势和多重考验,示范区上下坚定落实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,牢固树立“以港立区、以产兴区、以商活区、以绿美区”发展主线,全力以赴稳增长、抓必成、控疫情、保平安,精准落实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,全力推进招商引资、实物工程量等“必成任务”,千方百计助企纾困、尽心竭力培大扶强、全力以赴追赶进位,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。
一、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
(一)GDP增速全市第一。2022年,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(GDP)86.69亿元,同比(下同)增长3.2%,增速位于全市第一,高于全市1.1个百分点;总量占全市比重0.76%,较上年提高0.03个百分点。
(二)工业产值突破百亿。2022,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119.18亿元,同比增长14.9%,总量首次突破百亿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.51亿元,同比增长15.8%,增速位于全市第一,比上年提高0.6个百分点;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.89%,比上年提高2.7个百分点。
(三)社消零增速持续攀升。2022年,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.95亿元,同比增长8.0%,增速高于全市7.5个百分点;较前三季度提高3.0个百分点,较上半年提高7.7个百分点。2022年以来,示范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位于全市第一。总量占全市比重1.14%,比上年提高0.08个百分点。
(四)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。2022年,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.92亿元,同比增长45.9%,增速全年保持在30%以上的增长。分领域看,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.2%,服务业投资增长147.1%,增速均位于全市前列。
(五)财政收支保障有力。2022年,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.8%,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增长1.8%。分税种看,增值税同比增长36.4%、企业所得税增长51.1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9.3%,其中教育、社会保障和就业、医疗卫生、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增长23.8%、4.5%、39.8%、183.9%。
二、经济运行呈现的积极方面
(一)科技创新驱动明显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向好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7.99%,占比较前三季度提高2.5个百分点,较上半年提高4.1个百分点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1.6%,快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.7个百分点。
(二)制造业占比不断提升。2022年,全区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9%,较前三季度提高0.1个百分点,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5.9%,占比较前三季度提高1.0个百分点,较上年提高2.7个百分点。
(三)企业抗压能力增强。2022年,示范区企业面对新冠疫情反复冲击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、各类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严峻形势和多重考验下,顶住了压力,实现逆势上扬。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,企业拓宽销路,增加订单,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。
三、需要关注的问题
(一)企业效益有待增强。2022年,全区共计89家规上工业企业,其中18家企业营业利润为负数,有51家企业营业利润同比负增长,企业营利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。
(二)企业结构有待优化。规上工业、限上贸易业中行业以及企业的经济体量占比不均衡,易受个别经济体量大的企业波动影响。苏民、海大、海力、长风4家企业的产值占全区89家规上工业产值的40%;沿海商贸1家企业销售额占全区19家限上贸易企业销售额的50%以上。规上服务业中行业不全,部分核算基础指标无样本单位。
(三)新增长点有待挖掘。随着全区经济发展,经济总量基数不断扩大,高增长的红利逐渐消失。根据现有在库企业和年度入规企业进行预计,2023年相关经济指标增速将较2022年有所回落,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进一步挖掘。
四、相关建议
(一)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对接服务,为企业提供精准指导和帮服。将头部企业作为重点培扶对象,密切关注企业的订单、产品价格和利润等指标的变动情况,集中力量为大企业纾困解难,保障企业正常有序生产,拓宽企业销售面,增强企业信心及预期。
(二)强化企业培育,为优化产业结构精准施策。高成长性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,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目标,重点围绕物流业、生产性服务业、住宿、商超、餐饮、文化娱乐、科技服务等行业开展培育工作,做优做强全区产业结构。
(三)挖掘新的增长点,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培育力度,夯实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础数据库,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效支撑。做大存量、培育增量,同时要注重入库企业质态,培育真正具有一定规模,具备可持续增长潜力的企业入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