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三季度,在市委、市政府坚强领导下,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把稳增长放在突出的位置,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纾困解难,全区经济呈现稳中加固、进中向好态势。
一、经济运行基本情况
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前三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(GDP)63.7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(下同)增长2.2%,比上半年加快1.5个百分点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2%,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6%,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.7%。
(一)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
前三季度,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9%,比上半年加快5.5个百分点,增速在全市位列第一位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.3个百分点。9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2.3亿元,同比增长20.2%,增速较上月提高3.2个百分点,比受疫情影响的4月和5月增速分别提高32.1和4.9个百分点。自5月以来,示范区规上工业增加值逐月提升,5—9月累计增幅分别为1.6%、3.4%、5.0%、6.4%、8.9%,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。
(二)规上服务业提速明显加快
1-8月,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.3%,增速较1-7月提高4.5个百分点。其中8月份增长54.9%,比7月份提高9.5个百分点。四个行业累计营业收入全部实现正增长,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贡献率达46.9%,拉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.8个百分点。
(三)市场消费需求加速释放
前三季度,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.7亿元,同比增长5.0%,增速较1-8月提高1.5个百分点,高于全市4.9个百分点。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4.9%、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4.3%。基本生活类消费增长良好,限额以上销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80.1%。
(四)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
前三季度,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.4亿元,同比增长69.1%,增速较1-8月回落3.8个百分点。分领域看,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2.9%,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6.7%,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8.5%。分产业看,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5.1%,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0.9%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,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06.7%,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。9月份,新增入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1个,总投资额41.9亿元。
(五)财政收入保障有力
前三季度,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0.2%,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增长11.6%。分税种看,增值税同比增长27.8%、企业所得税增长56.9%。1-8月,全区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5.9%,增速位于全市第一,继续保持领先优势。
二、全区经济运行呈现的积极方面
(一)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回升。前三季度,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9%,比上半年加快5.5个百分点,在全市位次由上半年的第5位前移至第1位。投资和消费持续回升,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继续保持全市第1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1-8月加快1.5个百分点。
(二)科技创新驱动明显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向好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.5%,占比较上半年提高1.6个百分点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06.7%,明显快于整体制造业生产和投资增速。
(三)经济结构持续优化。前三季度,全区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8%,增速较上半年加快5.2个百分点,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.9%,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5.1个百分点。
三、需要关注的问题
(一)企业效益有待提升。前三季度,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均位列全市第1,但营业利润同比负增长,降幅为全市最大,企业营利能力有待提升。
(二)产业结构有待优化。规上工业、限上贸易业中行业以及企业的经济体量占比不均衡,易受个别经济体量大的企业波动影响。苏民、海大、海力、长风4家企业的产值占全区89家规上工业产值的40%;沿海商贸1家企业销售额占全区19家限上贸易企业销售额的50%以上。规上服务业中行业不全,部分核算基础指标无样本单位。
(三)新增长点有待挖掘。随着全区经济发展,经济总量基数不断扩大,高增长的红利逐渐消失。根据现有在库企业和年度入规企业进行预计,2023年相关经济指标增速将较2022年有所回落,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进一步挖掘。
四、相关建议
(一)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对接服务,为企业提供精准指导和帮服。将头部企业作为重点培扶对象,密切关注企业的订单、产品价格和利润等指标的变动情况,集中力量为大企业纾困解难,保障企业正常有序生产,拓宽企业销售面,增强企业信心及预期。
(二)强化企业培育,为优化产业结构精准施策。高成长性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,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目标,加大“个转企、小升规”推进力度,重点围绕物流业、生产性服务业、住宿、商超、餐饮、文化娱乐、科技服务等行业开展“个转企”“小升规”培育工作,做优做强全区产业结构。
(三)挖掘新的增长点,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培育力度,夯实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础数据库,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效支撑做大存量,培育增量,同时要注重入库企业质态,培育真正具有一定规模,具备可持续增长潜力的企业入库。